
“十三五”以來,農村電商高速增長,有力促進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回顧農村電商“十三五”發展歷程,在高速增長的同時還存在著一些短板和瓶頸問題,主要是: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包裝落后,供應鏈短板制約愈加凸顯;鄉村快遞物流等基礎設施依然落后,預冷、貯藏、冷鏈、分級分選等環節依然缺失;電商服務業滯后,農村電商生態體系還不健全;鄉村電商人才普遍短缺,農戶利用直播網上銷售缺少專業培訓和指導。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起步之年,2021年中央一號繼續加大農村電商發展政策力度,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改造提升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加快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推進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電子商務發展向數字商務全面轉型,加快推進商貿服務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進程,成為數字生活的重要體現和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是加快與鄉村產業融合。進一步實施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深入開展“農商互聯”,加快從銷售端改造轉向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重塑,讓農業產業體系得到全面提升。二是積極引領數字鄉村發展。以電子商務應用為先導,在農村加快普及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新興業態,讓手機加速成為新農具、直播加速成為新農活、農民加速成為新網紅、農品加速成為新網貨、數據加速成為新農資。三是持續夯實農村電商基礎。加快推進“互聯網+高效物流”,健全農村寄遞物流體系,深入發展縣鄉村三級物流共同配送,加速補上分級分選、預冷冷鏈等短板。四是引導推動農村電商生態重組。隨著電商經營主體參與日益增多,市場競爭日益加劇,人人賣貨的低水平同質化現狀難以為繼,應推動市場主體圍繞電商生態體系重新定位,讓更多的參與者從事網絡銷售后面更廣闊的供應鏈、產業鏈各個環節,實現錯位發展。

以往發展電商更多的是在各大電商平臺上銷售產品,側重于把產品賣到外地,發展至今農村電商開展較好的地區在縣鎮村都有電商中心和電商企業,但也可以看到各個電商企業都是各自經營并沒有形成合力。現在是需要通過區域型電商激活市縣級的本地市場,讓本地的農特產品首先走上本地人自己的餐桌,形成產品賣到全國、賣到跨境的“大循環”和自產自銷的“小循環”互補發展,通過內循環的方式拉內需、找剛需、政府引、增就業、提水平、都用會、政府退,是當前拉動經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區域型循環電商平臺,旨在激活市縣級的本地市場。可根據地方實際需要以私有云的方式部署,采用1市+N縣的模式(或1縣+N鎮的模式),把各縣的好產品放在一個平臺上,編織成一張網,解決以往單打獨斗問題。通過平臺運營暢通全域的產業循環、市場循環和經濟循環,促進全域農產品自產自銷,帶動本地消費市場的全面升級。電商平臺為滿足營銷需求,提供多種形式的營銷工具,例如優惠券、折扣券、抵扣券、秒殺、直播帶貨等功能應用。管理后臺提供功能強大的數據分析,可為電商運營單位和政府部門提供全方位的產品數據、訂單數據、財務數據、流向數據、客戶數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