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提出解決土地問題主張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提出了沒收土地歸社會公有的主張;1925年10月,中共中央發布了《中國共產黨告農民書》,指出要解除農民的痛苦,根本的辦法是實行“耕地農有”。
1927-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制定了第一個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此后,陸續創立了十多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打土豪,分田地”,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耕者有其田”。
1937-實行減租減息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決定以減租減息作為抗日戰爭時期解決農民問題的基本政策,以扶助農民,并把各種要求抗日的力量匯合起來,建立更加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共御外敵。
1947-開展土地改革
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在西柏坡召開土地工作會議,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要求解放區更加普遍深入地開展土地制度的改革運動,充分調動廣大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最深厚的群眾基礎。
1949-領導農民翻身得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大農民翻身得解放。
1956-引導農民走集體化道路
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及時引導農民組織起來,互助合作,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到1956年年底,實現了由農民個體所有制向集體所有制的轉變,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初步建立了農村集體經濟制度。
1973-成功培育雜交水稻
1973年,中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科研人員,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強勢優勢秈型雜交水稻。1976年在全國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是中國水稻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1996年超級稻計劃啟動,2018年畝產達到1152.3公斤,再次刷新水稻單產紀錄。
1978-實行家庭承包經營
1978年12月,安徽鳳陽小崗生產隊的18位農民在一紙保證書上按下手印和印章,率先實現“大包干”,此后幾年,全國普遍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 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1982-發出第一個一號文件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發出的第一個一號文件。1982年至1986年,連續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以農業農村工作為主題。進入21世紀,自2004年起,中共中央、 國務院連續18年發布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
1985-取消統購統銷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決定除個別品種外,國家不再向農民下達農產品統派購任務 ,農產品實行多渠道經營。此后,農產品市場逐步放開,農村市場機制逐步建立起來并不斷完善。
1987-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農村改革后,鄉鎮企業快速發展,1987年鄉鎮企業產值比重首次超過農業產值,到90年代鄉鎮企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1/3。鄉鎮企業的大發展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較大幅度地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加速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1996-人均糧食占有量超400公斤
農村改革后,我國糧食總產量不斷躍上新臺階,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1996年總產量達到1萬億斤,人均首次超過 400公斤,首次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2003-提出“重中之重”戰略
2003年1月,黨中央提出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10月,中央提出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快了農業農村發展。
2006-取消農業稅
為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民減負增收政策措施。2006年1月1日起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終結已實行了2600多年的農業稅制度。
2013-提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通過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糧食生產連年增產,2020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3390億斤,實現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2016-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提出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這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
2017-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2017年7月19日,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 審議通過《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2020 年 3 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時隔15年再次來到浙江省余村考察,重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2017-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2017 年11月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2021-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2021-實現全面小康
在建黨百年之際,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目標。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我們要堅忍不拔、鍥而不舍,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壯麗篇章。

從中國農業的偉大變革史,到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互聯網+鄉村模式”成為了當今農業農村發展的必然趨勢。
村贊體系圍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城鄉融合等方面,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優勢,因地制宜建設區域綜合性多層級一體化平臺,以農村電商、智慧農業、智慧鄉村、農村勞動力技能提升等為著力點,助力鄉村脫貧攻堅,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19 年先后入選“大數據+扶貧”和“中國網絡理政”創新案例,2021 年入選農業農村部數字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優秀案例。